从共享单车、虚拟现实,到元宇宙,再到ChatGPT……层出不穷的新兴概念和行业,总能点燃众多投资人的热情。然而,热潮退去后,留下的行业和企业又有多少?
对于投资人来说,如何通过战略思维更好地预见行业的变化?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企业能够通过战略塑造行业变化,从而成为行业的王者?近日,在中欧FMBA3小时活动上,中欧战略学教授张宇进行了题为“预判行业前景:从元宇宙到ChatGPT”的分享,对于如何用战略思维预判行业前景和终局进行了深度分析。

为什么有的技术能“跑”出来
做好投资需要考量三个重要因素:
好行业
好公司
好价格
今天主要聊行业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们判断的是现有行业,但其实新兴的投资机会无时无刻不在出现:
2016年,大家都在讨论新零售、无人零售。市面上出现了盒马鲜生、超级物种、七鲜等无人超市或货柜。
2017—2018年,最火的是AI(人工智能)。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作为计算机视觉的AI四小龙,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
2020年,直播和自媒体大潮袭来。除了百亿主播,还有火到全球的李子柒等自媒体人。同时,大家开始讲元宇宙,很多公司都要做元宇宙。
过去半年,最热门的就是ChatGPT,每天早上起来朋友圈至少有三篇关于ChatGPT最新进展的文章。
ChatGPT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利用一个工具或一种体系,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回头看五年前的十大热门科技,不难发现,并不是每项技术都能成功实现商业化。为什么有的技术能“跑”出来?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是什么?
从一杯咖啡讲起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一杯咖啡讲起。
星巴克一杯咖啡30元左右,比之前市面上的连锁咖啡更贵,但为什么大家愿意买?因为消费者认为它值30块钱,或者在星巴克这个“第三空间”购买的咖啡值30块钱。当消费者愿意用一定的价格购买某件产品时,说明该产品对他的价值或效用大于他所支付的价格。
在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框架中,有两个要点。
第一是支付意愿,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觉得该产品对他来说是值得的。
对于同类产品,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支付意愿不一样。如果只聚焦于产品的基本功能,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相差不多。而要想真正提高顾客的支付意愿,品牌应该思考自己到底满足了顾客的什么需要。
顾客需求最基本的层次是功能,就咖啡而言,咖啡最基本的功能是提神醒脑,但如果某品牌的咖啡只有提神醒脑的功能,那么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会太高。
想要提高消费者对于某件产品的支付意愿,要从设计、乐趣、情感等角度进行构思;更高的层次是能够改变生活,带来希望的产品;最高的层次是让消费认为自己在购买后产生了社会影响,实现了自我超越。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或需求层次越高,品牌售卖产品就越容易,定价的权力也就越大。

第二是机会成本,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星巴克卖咖啡时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咖啡豆、水、奶、机器、店面和人员等,所有的要素都包含了机会成本。比如星巴克的门店可以租给其他品牌售卖自己的产品,店里的咖啡师也可以选择从事其他的职业……
机会成本与产品的用途是相匹配的。以玉米为例,在被发现能够作为生物燃料使用后,玉米的价格就不再仅随着畜牧业、饲养业的供需结构浮动,而是开始与原油价格挂钩。
在某些行业中,机会成本正在严重地挑战着该行业原有的要素投入。比如,制造业的青年工人急剧缩减,因为很多年轻人都转向外卖或快递业了,这对制造业的用工成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对企业来说,所有的业务价值都是由公司、客户和供应商合作而创造出的价值。这个价值与支付意愿和机会成本之间有一个等式:
交易创造的价值=客户支付意愿–供应商机会成本
价值创造决定了蛋糕的大小。很多时候,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值得投资,先要看规模,规模则是由行业的典型公司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从共享经济分析价值创造
2016年共享单车第一次在市场中出现时,投资人如何判断该行业创造的价值有多大?
首先要看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在共享单车的价格不断浮动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来越低。而在价格超过2元时,很多用户并不愿意付费,需求也不断下降。
如果统计的数量足够多,且间隔足够小,就能得到一条较平滑的需求曲线,也就是支付意愿的加总。同样,成本的曲线就是厂商供应意愿的加总。这两条线决定了该行业在均衡状态下的规模大小。
如果行业规模变大,品牌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把产品做得更好,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意愿。
其次,降低成本,扩大行业规模。在共享经济中,共享出行(如滴滴)和共享单车的价值创造是不一样的。因为消费者对于共享出行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共享单车,但是前者的机会成本远远低于后者。

共享单车的成本是刚性的,每一辆自行车都需要成本。而大部分共享出行所使用的车是闲置的,或者是第三方的。
共享充电宝则与共享单车类似,需要品牌购买充电宝及相关设备,但消费者支付意愿更低。
所以对于大众市场来说,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共享单车的,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又远远小于共享出行的。
已经上市的共享充电宝品牌怪兽充电,市值不到3亿美元;共享单车中做得最好的是哈罗单车,还没上市,IPO前的估值约为几十亿美元;共享汽车中已经上市的滴滴,市值目前近160亿美元。放眼全球,还有一个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和价值创造会更大——爱彼迎。爱彼迎的机会成本也很低,自己没有酒店、房间,没有任何床位,但客单价更高、范围更大,所以市值超过了650亿美元。
投资人在看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时,首先要判断其规模,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在里面分一杯羹。
要想得偿所愿,先让自己配得上它
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框架有两步,价值创造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价值获取。
什么叫价值获取?在企业创造出来的所有价值中,支付意愿和产品价格的差额是客户获取的价值,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是供应商获取的价值,减掉这两部分,才是企业自身所获取的价值。
这里涉及一个定义:
附加价值=公司参与创造的价值总量-没有公司参与创造的价值总量
=公司消失会造成的价值损失
=品牌公司能够带来的额外价值
=竞争优势
换句话说,附加价值其实就是公司消失会造成的价值损失。想象明天一早起来,你所在的公司消失了,这个世界会有所不同吗?这就是你的公司的竞争优势。
从个人层面来说,如果你明天不上班了,大家会不会想念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表示你是有附加价值的。你的附加价值就会增强你在晋升、加薪等各方面的话语权。
还是以共享单车为例,除了价值创造有限,其价值获取能力也很有限。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款共享单车,如果它从街上消失了,会让你怀念?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有的单车都一样,骑乘体验都不是很好,唯一的区别就是颜色。很快共享单车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价格竞争,最后整个市场才会走向混乱、崩溃。
新能源行业也是近两年的热门行业,其中又细分为锂电池、光伏和风电领域。

在锂电池领域,由于产品的技术壁垒高、安全要求强,基本上是宁德时代一家独大;到了光伏领域,“玩家”有所增加,隆基、中环是单晶硅的两大巨头,瓜分了70%的市场份额,协鑫则在多晶硅里占了约50%的市场份额;而在风电领域中,玩家就更多了。
所以,与之匹配的是,宁德时代的市值接近1万亿元;隆基、中环和协鑫各自的市值约为几千亿元;而风电领域中的各家企业市值,几乎没有超过千亿元的。
在任何行业中想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就是既要能创造价值,又要能获取价值。
这里我想分享给大家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一句话:“要想得偿所愿,最保险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起它。”
再说回ChatGPT,ChatGPT肯定创造了价值,因为它确实带来很大的效能提升,目前使用成本也是可控的。而且,OpenAI公司有独特的价值获取能力,其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都非常低。
如果把元宇宙与ChatGPT当前的状态进行比较,从价值创造、价值获取的角度来说,无疑是ChatGPT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个人看来,这或许是过去十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发明。正如英伟达的CEO黄仁勋说的,这是互联网或科技界的第二个iPhone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