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ChatGPT火爆全网,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随着AI的进步,人们开始思考:我的工作在未来会不会被AI取代?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判断,部分重复性的工作的确有很大概率被AI取代,但是有一些职业很难被取代,比如“知识制作人”。
知识制作人
互联网催生了知识平台,催“熟了”知识付费,但两个颇具时代特质的概念如今也不再是摆在传统知识工作者面前的“新”命题。
面对漫长的职业生涯,传统与经验不再是个体甚至组织牢不可破的“护城河”,积极拥抱“知识制作人”的新身份,或许将成为我们持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若要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知识制作人,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
在“碎片化时代”,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往往“由点及面”,缺乏系统性的思考。这就导致对于有些关键问题,就没有在一开始便解决好,甚至引起对事物价值的判断不准确,对投入精力于事物的回报估计有误,甚至因为误解而干脆对于事物本身产生排斥。
那么,回到“成长为一位合格的知识制作人”这件事,我们就必须先来系统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从何而来?
成为什么?
去往何处?
《知识制作人》这本书就解答了以上的困惑。

本书作者章永宏先生,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于复旦大学取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而章先生又不仅是一名学者——长期在高校出版社供职,并主编过多本入选“国家规划教材”项目的书籍,他本身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知识制作人。再往后,面对网络视频的兴起,他想出的众多“金点子”也释放出了意想不到的知识传播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一位有创意、有能力、有成就,而且非常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知识制作人。
在这本书中,他以三十年书业经验为基础,以十年互联网实践为依托,提出了“知识制作人”这个核心概念。
作者告诉我们:一位卓越的知识制作人必须经历专业理念的建立、七项技能的修炼、三种角色的转变,才能画出美妙的职业曲线。

这是一本面向传统知识传播行业和新兴媒体领域的书,从业者都能从书中找到工具、方法和思想上的启发和共鸣。
在别人的成长之路上,往往藏着我们需要的答案。要学会有意义地生存,而不是被迫谋生。
01
知识时代更需要崛起
在过去这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移动端的阅读功能完善,电子化阅读成为流行趋势,纸质阅读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作为纸质书的传播载体之一的书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中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1573家书店倒闭,而这个数据是2019年闭店数量的3倍多。
作者在书中提到,知识平台蓬勃发展,新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传统知识制作机构只能顺应,或早或迟,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变革之路。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昌兴街,一条充满了烟火气,弥漫着喧闹与繁华的小巷,坐落着一家独特的书店——博尔赫斯书店。书店只有一层楼,空间狭小,落地窗被绿色的棱形铁皮架包裹。在这闹市中,一眼望去,这家小书店书籍并不多,仿佛是一个独自存在的乌托邦。
从1994年创建以来,这家书店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书店的创始人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师陈侗。谈起创办的初衷,他说他只是想传播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文化推广出去,书店更像他的孩子,虽然亏损,但他没有放弃。他觉得做阅读是一种态度,但不管理想有多么丰满,乌托邦也面临着破和立,惨淡的经营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直播盛行后,陈侗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他做起了文学直播,创办了文学频道,在书店定期举办文学交流活动、朗读会等。同时,书店还策划了“午夜文丛”和“享乐者丛书”系列来推荐书籍。

面对互联网与电商的深度捆绑,书店积极地尝试各种方式自救,“书店+”模式由此诞生。
书店的空间是狭小的,但文学的世界却是广阔的。正如《知识制作人》这本书中提到的一样,有些变革半途而废,根源在于没有摆脱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每个个体都有差异,但顺应变化,大体上有两种策略:另起炉灶与渐进转化。
章永宏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我们无法摆脱过往,只能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要加速个人成长,只能重构。
优秀的知识制作人应该同时拥有传统的和现代的技能。